About

Understanding is the First Step of Acceptance.

 

如果你是對自己動作感到困惑的演奏者,

如果你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

歡迎一起來認識音樂家的肌張力異常。

 

What is Dystonia

什麼是肌張力異常?肌張力異常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神經性動作障礙,由於肌肉不自主地過度收縮,因而產生姿勢扭轉、顫抖或是無法放鬆的現象。

什麼是肌張力異常?

        肌張力異常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神經性動作障礙,由於肌肉不自主地過度收縮,因而產生姿勢扭轉、顫抖或是無法放鬆的現象。它是一種神經系統和動作統合能力的混淆,當大腦透過神經系統傳導給肌肉的過程中出現錯亂,因而產生持續或間歇性肌肉收縮的現象。

        過去,肌張力異常往往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疾病,但事實上在動作障礙中,它的發生率僅次於原發性震顫和帕金森氏症,影響的族群也不分年紀和人種。肌張力異常可能會影響到身體的任何部位,包含:眼瞼、面部、下頜、頸部、聲帶、軀幹、手和腳;受到影響的身體部位有可能是一個或是多個,症狀的呈現方式也會因人而異。

        對於肌張力異常的致病機轉至今仍未有定論,目前已知它涉及許多大腦的功能和部位,包含:神經系統、前額葉、基底核、小腦、丘腦、輔助運動區和感覺運動皮層等。由於大腦狀態的改變,從而導致抑制能力受損、可塑性異常和感覺運動功能的障礙。

Dystonia in Musicians

當肌張力異常

出現在音樂家身上…

What If Dystonia Occurs in Musicians…

 

 

Musician’s Dystonia

初期徵兆

        音樂家肌張力異常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喪失原先對演奏動作的控制力。在初期,這種不正常的肌肉收縮現象不易察覺,通常多半為一些模糊、不確定的感覺,例如:喪失原有的穩定性、輕微的張力、靈活度降低或控制力減弱等…。演奏者往往將這種早期的徵兆歸咎於缺乏練習,而未能將其視作為生理上的問題;然而,經過大量練習後情況卻未好轉,甚至出現更為惡化的現象,演奏者才會逐漸意識到這些症狀並非源自於缺乏練習,進而尋求醫療上的援助。

        一般而言,疼痛並非是音樂家肌張力異常的典型症狀,臨床上僅有部分的患者表示感受到疼痛。患者描述的症狀多半為:喪失靈活度和控制力、無法接受指令、手指持續向手掌內彎曲、某些部位(手、手臂、腳、臉、聲帶、嘴唇等)產生異常的張力,或是出現顫抖的現象。

感覺變異

        音樂家肌張力異常的致病機轉至今仍未有定論,但根據患者經驗及現有的研究:它不單只是一種動作障礙,同時也是一種感覺障礙,在感覺輸入大腦的過程中產生一些變異。患者可能會對於過去再熟悉不過的演奏動作產生一種陌生感,或者在執行正確的演奏動作時感到不舒服,進而無意識地產生其他的代償動作。

多樣性

        過去,音樂家的肌張力異常被認為是一種特定任務的動作障礙,如同寫作痙攣,其動作障礙的症狀僅出現於執行特定任務之時。有些演奏者的肌張力異常僅限於演奏某些特定動作,又或是某種特定樂器,待樂器放下之後症狀隨即消失;有些演奏者的肌張力異常症狀會同時出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例如:手部和嘴部;另外也有一些患者,他們不僅在演奏上有肌張力異常的症狀,在生活中也經驗到動作障礙,比如打字的動作受到影響,或是面部肌肉不對稱、僵硬等。顯然,原先與音樂家肌張力異常相關的理論,似乎已不足以解釋患者實際上所面臨的症狀。

引發因素

引發音樂家肌張力異常的因素很複雜,可能的因素很多,也有一些患者在患病前毫無任何的異狀。

常見的引發因素:
  • 突然增加練習時間
  • 演奏技術的改變
  • 練習或演出的壓力和焦慮
  • 心理創傷
  • 演奏曲目的改變
診斷

音樂家的肌張力異常屬於原發性的肌張力異常(Primary dystonia),也就是並非由其他疾病所引起。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檢測方式,主要是依據臨床的判斷,根據患者自述及臨床上的觀察,並且排除其他可能導致動作障礙的致病因素。由於診療上的不易,導致許多患者未能在第一時間就獲得正確的資訊和協助,或者將症狀誤認為其他疾病。

需要排除的致病因素:
  • 中樞神經的損傷
  • 其他神經系統的疾病
  • 遺傳性的疾病
  • 腕隧道症候群
  • 肌肉的傷害
  • 肌腱炎
  • 顳顎關節症候群
族群

過去的數據估計約有百分之一至二的演奏者會罹患音樂家的肌張力異常,這是由於過去關於此病症的資訊甚少,因此真正至醫療系統尋求協助,且實際獲得治療的患者較少;但隨著近年來網路資訊的傳播,再加上有越來越多患者挺身而出,目前實際患病的比例應該遠超過以前的數據。

較易受影響的族群:
  • 男性的發生率高於女性
  • 重複動作頻率高的樂器,例如:佛朗明哥吉他
  • 高度技術性的樂器,例如:鋼琴、小提琴

新理論

        法理亞斯博士在2016年出版的「無限」一書中,大膽地提出一個新的理論。他認為肌張力異常是由於兩個半腦之間的溝通不良,引發某些神經線路的休眠,進而使得某些肌肉張力低下;這樣的現象破壞了拮抗肌的平衡,因而使得相對應的肌肉呈現出異常高張的狀態。

原始反射

        此外,法理亞斯博士發現肌張力異常患者的動作竟與原始反射的動作相符,因而大膽推測當大腦在經歷某種事件後,自動更改了動作的線路,退回嬰孩時期的原始反射。原始反射是最快速、與生存息息相關的反應,但它卻不一定是最有效能、最省力的動作。

        演奏,無疑是高效能動作的最佳代表。所有的演奏動作都是經過大量練習,之後才能轉化成一連串自動的動作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演奏者會精簡不需要的力氣,持續優化達成最高的效能。正因如此,一旦在這一連串的動作中,有任何動作轉變為原始反射,都會連帶影響到其他的動作,而造成整體演奏動作的不順暢。

局部,特定任務?

        過去,肌張力異常以下列兩種方式來分類:身體部位和特定任務 (或是職業);然而,這樣的分類方式卻無法解釋臨床上所面臨的多樣性。法理亞斯博士根據他個人治療各類型肌張力異常的完整經驗,提出一個新的臆測。他觀察到無論是局部或是全身性的肌張力異常,患者受到影響的肌肉群總是相同的;換句話說,肌張力異常所影響到的肌肉群是特定的,患者呈現出來的多樣化取決於受影響的部位和程度,而非他們所執行的特定任務。

        舉例來說,腳部肌張力異常和全身性肌張力異常患者受影響的下肢肌肉群是相同的,差別在於全身性所受影響的部位更多,可能包含上肢、頭部等其他身體部位;音樂家手部肌張力異常和手部肌張力異常患者受影響的肌肉群也是相同的,差別在於演奏的細微動作誘發了輕微的手部肌張力異常。

        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如此一來就能解釋為何有些演奏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時面臨肌張力異常的問題,而非僅止於演奏之時,或是嘴型肌張力異常患者同時有嘴型和手部的控制問題。法理亞斯博士的新理論大膽地顛覆過去的理論,其中雖有一些部份有待後續神經科學的驗證,但這樣的新理論為肌張力異常開啟了一個新的出口。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